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探讨中国“创业板”的成功秘诀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注】这两天接受了国内外媒体关于中国创业板的诞生意义的专题采访,一部分内容将有上海电视台《时代》对话栏目近期播出。我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和战略角度对这些问题做了阐述,避免“就事论事”的进行市场盘点分析。因为,我至始至终认为:创业板能否成功更主要的是关注她未来的发展潜力和耐力而不是当下她的市值走势。以下是我的一些主要观点,供大家参考。

1.  中国创业板终于红火出炉了,从第一天大众高涨的投资热情上看,是否意味着中国创业板为我们大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能够带来巨大财富的投资频道?同时,是否也可以充分期待中国有活力的中小企业从此找到了一个有效的融资渠道,从而可以发挥他们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所以,就这方面你能否从金融专家的角度先跟我们谈一下中国创业板诞生的意义. 

[回答要点]

a.      创业板不能简单理解为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地方,也不能乐观的认为是给投资者打开了一个新的创造财富的渠道。创业板应该是为开拓优质企业而付出昂贵代价的专业投资者提供分散风险的平台。

b.      如果它没有能在这一市场上提供越来越多的好企业,那么,这类性质的创业者今后就无法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舞台上赢得看重未来企业成长性的一大批新生投资者的亲睐,从而也就无法实现他们创业所需要的丰厚回报,自然这种“没有好企业出现”的局面长期发展下去,也就不可能再出现一大批放眼未来的创业者,去通过这样一种被大众“边缘化”地扶持创业的创业板机制,来推动中国企业的发展。

c.       创业板应该不断提供“高增长高收益”的企业(否则,让“不合格”的企业进场,既不利于这类企业的稳定发展,也不利于投资者资源配置的风险补偿),为此,没有技术创新或市场开拓能力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企业企业家着眼未来开拓产品和服务,具有这种开拓精神的往往并不是什么成熟的大企业(不过,日韩企业的不少创新活动是根植于大型企业内部的研发能力来完成的),而是规模不大拥有企业家精神的中小规模团队(欧美的成功案例都表现出这样的特征),但是他们目前不具备大企业的融资条件,他们没有财富的积累,拿不出雄厚的抵押,他们的高增长性业务在需要资金扶持的现阶段也是很难被市场认可的,因此,他们无法像大企业那样依靠传统的融资方式来支持企业的发展,创业板的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确实为这类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但是,未来的增长性不容易判断这一点又增加了投资者投资的难度和风险。如果风险意识过度,对这类企业投资资金较少,或投机性的行为过重,都会对需要稳定足够的创业资金的这类中小企业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而且,它们克服这种市场不稳定的能力要比大企业弱得多。

于是,在创业的早期过渡融资以防今后资金不稳定的风险,以及大众初期投资过度(追逐热情涌入的资金所带来的短期“财富效应”)以防后期企业创业一旦失败给自己所造成的损失等这类明哲保身、急功近利的行为都会使这个新生的市场过早的夭折!创业板靠的是“耐力”而不是“火力”!只有足够的“耐力”才能将创业团队的潜力和企业的实力不断打造出来,才能让敢于冒风险的投资者从企业变强的过程中获得更高的收益补偿,也才能让优质的创业板企业符合进入主板市场的条件(不符合条件要通过严格的监管和筛选机制让它们出局)而退出,最终创业板的投资者才能将扶持企业成长的“接力棒”交给追求稳定收益的主板市场上的投资者。千万不能奢望主板市场的投资方式会在创业板中取得可喜的业绩,也千万不能造成主板市场缺少强大的企业大军而变得异常波动。这样,创业板和主板市场性质的趋同一定会通过投资者的用脚投票的方式边缘化其中一个市场,往往是流动性强的主板市场最终把流动性弱的创业板所“替代”。

d. 从理论上讲,中国需要一个成功的创业板市场来推动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利用这个平台,来培养和扶持一大批“放眼未来”的创业者和具有“火眼金睛”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到中国自主创新和开拓先进服务业的行列中来,以此提高中国企业整体的定价权、品牌效应和国际标准制定的能力,从而让中国制造业能够在两端(坚实的技术和市场)的“安全保护”下,不断变得强大而且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

2.  创业板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据我了解,创业板在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尝试,而且,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这是为什么?

[回答要点]

从美国和英国的成功经验和德国、日本、香港失败的教训上看,都可以总结以下几个共同的特征:

a.  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将来是否能够开拓出一个高收益的商业环境(能否抓到下一轮经济增长的热点领域)将决定“门槛条件低、不确定性程度高”的创业板市场未来的发展命运。也就是说,如果排除一部分散户投资创业板是来碰运气或打新股投机的动机之外,那么,对有耐力追求价值投资的专业团队和富人投资群体等来说,如果在分散投资中拿不到足够的收益补偿,那么他们就会放弃冒险,于是,创业板市场就会逐渐被边缘化,或者人们最多利用创业板的市场风向标来决定自己在主板市场上对流动性强、风险较弱的业务内容相关或相近的企业的投资规模。而且,好的中小企业因为国内创业板融资环境越来越恶劣,也可能会跑到流动性相对充裕、市场较为稳定的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去“退市”。这一现象在日本和香港的企业中都发生过。总之,“高增长和高收益性”将是创业板的生命线。

b.  创业板需要主动型的投资和经营参与方式,而不能像主板市场那样被动性的出资然后就等待收益回报的那种做法。不能认为自己只是出资就可以把企业扶持长大,就可以等待丰厚的利润,而是要监督和帮助企业渡过种种经营上的难关,让它们在残酷的竞争面前立于不败之地。这样,才能得到高额的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专业化的投资团队唱主角,创业板的发展凶多吉少。在美国专业化投资团队非常庞大,比如,扶持企业成长的有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养老基金和对冲基金等。

c.  创业板市场更加需要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上市企业的资金用途(包括工资设定、投资取向、投资规模等)都要向投资者进行无保留的披露(当然投资者自身对所披露的信息的处理能力也决定了投资者利益的高和低),这也是上市企业分享到创业板所提供的融资环境的好处时必须履行的义务。没有充分的信息披露作为创业板健康运营的前提条件,再好的外部投资团队也无法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不管怎么说,一个国家的法制和监管体系健全与否是决定信息披露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保证企业初期成长是否能够得到外部良好的融资环境支持的核心因素。美国在这方面有过成功的经验。

d.  当然,监管过度也会导致企业家整体创业动力衰弱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这比门槛条件低会引起部分不合格企业“混入”而导致投资风险增加的问题更严重,因为毕竟后者可以通过成功企业的高回报来补偿这一“风险”。而由于“强制约束”所引起的企业家活力的衰竭对创业板企业发展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通过其他有效的补偿机制可加以缓解的。在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方面,以色列政府曾通过大胆地税制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e.  创业板的经济效益,比如就业增加效果、市场的开拓程度、投资者财富效应等,除了与政府对这类创业板企业的征税程度有关之外,还非常与所在国家的教育和研发水平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一大批受过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的教育和训练的青年人才的存在,就无法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方面获取高附加价值的回报(即使政府鼓励创业启动了较低的税收水平),同时,另一方面,也无法胜任新产业对劳动大军知识水平的高要求(雇用效果和产业的替代效应将导致就业市场的压力增加),当然,由于创业板最终发展的规模有限,甚至出现萎缩,那么,自然投资者也就无法分享到这个产业繁荣才能带来的可观的或持久的财富效应。中美之间的差距更明显地可能就反映在这些“软实力”的指标上。

f. 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是否能带来高增长高收益的局面和企业的股权结构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亚洲中小企业常常是以“家族企业”的形态存在,这对外部优秀创新人才的吸纳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而美国企业则更多的是在开放的环境中建立企业人才团队和创新文化,从而比亚洲同类企业占有更多的创新优势。另外,长期以来求“稳”的就业心态和社会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亚洲社会的创业意识。

           

话题:



0

推荐

孙立坚

孙立坚

218篇文章 5年前更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创新基地常务副主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研究》匿名审稿人,比利时鲁汶大学应用经济系博士学位评审组成员、日本中央大学中国金融讲座教授,日本一桥大学国际共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