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0224日晚,笔者将作客《第一财经》电视栏目,现场解读丰田总裁丰田章男在美国国会上的陈述和丰田汽车召回门事件。下面是今晚讲解中将会涉及到的几个主要问题,罗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丰田输在“偏见”,美国赢在“强势”

1、 目前各方于丰田汽是一片口笔伐,那么你认为丰田章男今天在美国国会将会面疑,美国国会议员们都会聚焦哪些问题呢?

答:主要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展开重点调查:

一,是否知错不改:日本丰田总部是否很早就知道汽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在掌握信息后也没有及时采取负责任的应对措施。

二,是否现在还在隐瞒其他的缺陷问题(比如,电子自动控制系统问题等):尽管丰田已经积极地在做着善后处理工作,但是对问题性质的认识令美国社会无法接受。

三,是否具备应对问题的能力:加速器、汽车脚垫和刹车等问题的解决办法

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丰田章男的父亲,丰田第六代公司总经理丰田彰一郎自己曾说过:“最大的危机就是自己没有认识到危机的时候!”

2、 丰田在可是千夫所指,有人,丰田汽深陷召回的根源就在于丰田一味的追求利最大化,从而放弃了汽最基本的安全性能,你是否法呢?

答:丰田崇尚“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的变质可以说是从2007年开始,那时日本在北美市场以自己信价比的优势超越了GM,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制造商。从那个时候开始,日本“英雄主义”(成为世界第一)的“野心”(让它在客观上)被大家认为是看重利润最大化(市场份额最大化)的企业价值观(一个受害的美国夫人指责丰田高官“你们唯利是图怎么不感到害羞?!”)。尤其是在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受阻的时候,丰田更是助长了超速发展的野心。最后却忽视了安全缺陷可以让它致命这一汽车企业生存的最基本的原理。

3、  丰田另一个受到疑的地方是在召回问题上反映迟钝,本来想大事化小的丰田危机却越高越大,最不可收拾,你致丰田反映迟钝的是丰田或者整个日本企本身的企文化作祟,是其他什么原因呢?

答: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与其说这是日本企业文化在作崇,倒不如说日本企业在对待西方社会文化上存在“傲慢和偏见”的现象。傲慢可能是来自于外国对质量的要求不能与日本标准比——如果过于看重质量,那么就有可能失去时间和成本的优势,从而无法占据世界第一位,所以,只要和自己的竞争对手保持相对较为领先的优势就足够了。但事实上这个“度”很难把握。而且,即使在出了问题后,丰田总部还自信自己的汽车在国际业界中依然居于领先地位,甚至骨子里认为自己的问题和美国汽车业的竞争对手相比,要小得多。这次是美国人小题大做,别有用心。因此,日本社会固有的内敛文化,让他们觉得只要道个歉,补偿一下就够了。殊不知这种讲和在美国大众看来就是一种“傲慢”,这惹来了杀身之祸。其实,这种“傲慢”也是日本海外战略一直没有起色所形成的自卑感而带来的。也就是认为自己过于传统、保守的企业文化不融入外国“粗放的”消费文化和处事理念,自己的立足之地就会会变得越来越小。所以,平时完全放手,抓住业绩就可。而出问题时,只要学一点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切都可以搞定。一句话,对美国的法治社会“本质”和现在需要释放经济压力的状况(美国人的傲慢由此带来的强势态度)了解得太不够了。否则,丰田章男迟缓犹豫的应对方式作为世界最大汽车制造商的董事长也就显得太不成熟了。回想起来,日本当初一直没有把最新的汽车模型投入到中国生产线上,也是日本对中国市场消费偏好的偏见所致。对照在日本国内丰田汽车(也包括本田和日产等日本车)至今为止保持着的国产车质量高的口碑效应,而相反,“安全问题”屡屡开始出现在海外市场的这一特征,我感到,这是日本融入全球化战略今后需要十分重视的问题,以前这种深层次的缺陷被企业的繁荣所遮盖了。只不过今天日本经济的萧条让这种文化上的“内在缺陷”(准确地讲,是“水土不服”的气质)有了外在暴露的机会,而全球经济的萧条状况又进一步刺激了日本企业文化中的这个“缺陷“在不断放大,被美国人轻而易举地“逮"着了。

4、  目前也有评论观丰田公司持同情的度,认为丰田的问题被人的放大了,是被黑了一把,你是否点呢?

答:我理解日本国内民众的这一心情。但我认为北美市场安全问题是存在的,这也向日本敲响了丰田国内的治理模式在全球化经营过程中遇到了巨大挑战的警钟!事实上,“客户至上”的丰田理念(”保证安全“自然是汽车消费客户的第一需求)依然应该是他们在全球化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而想改变思路,走捷径,并给自己找个正当理由来搞差异性的海外投资战略,那最终会失去日本企业的品牌效应。至于这次丰田问题是否被美国人放大,从在时机上的选择(美国交通部在2003年就对丰田缺陷有了了解)和美国产业保护的谋略意图上看,不得不承认美国政府有借题发挥的特征。当然,证实这个想法是否存在,美国当局是最清楚不过的了。不管怎样,身“正”才能不怕应“斜”。

5、于中国汽车业而言,你认为从丰田的召回中吸取怎经验,此外,有分析认为,丰田汽的危机于中国汽车业可能是一次一步走向世界的机会,您是怎么看待问题的呢?

答:我想教训主要有三点:首先,“客户至上”的发展战略是全球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个基本条件,利润最大化(尤其是放弃质量来节约成本的做法)的投资战术就没有长久的生存之道。其次,日本内敛的文化在全球化经济冲突中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双方及时沟通和正视问题的所在,甚至利用合法的保护措施来维护自己应有的利益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知“难”而“退”,则会带来得不偿失的后果,今年中美贸易战的升温中,中国企业也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冲突,而不能“顺其自然”。第三,“急功近利”的企业成长战略会在外部冲击面前很容易迷失方向(加速度的惯性)。所以,企业走向不断繁荣的时候更应该注意控制风险。否则会乐极生悲。事实上,丰田汽车未来在北美市场的命运今后会不会出现更加严重的硬着陆的局面(破产或被收购),现在还很难说。

6、  认为,丰田汽召回日本汽车产业行程毁灭性的打,但也有认为,日和本田等公司可能藉机受惠,占丰田的市,你怎么看待事件于日本汽车业的影响呢?

答:影响不可否认。甚至重新建立口碑还需要一段时间。对于日本汽车业来讲,做更好的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产品,更多的服务好和让利于消费者来重建日本汽车产业昔日的辉煌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总之,日本要借此机会修正它的海外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消费者从日本汽车产业的“诚意”中来扶持它的成长,这种可能性今后会更大一些。

7、  在金融危机中,美国的通用汽和克莱斯勒破,而随着丰田召回事件往展,全球汽车业又面着新的洗牌,你认为未来全球汽车业将会因丰田事件而出化呢?

答:汽车产业的多样化发展会越来越明显,在北美市场美国汽车产业的再生带来了好的机会,但是,在其他新兴市场中,日本汽车产业回归它曾经为世人称赞的公司经营理念,以及它多年打造出的信价比优势是不会马上衰弱的,从这些市场上重建日本汽车的良好口碑,全球化的大环境还是会让日本汽车业重新在北美市场放出靓丽的光环。当然,中国汽车业也应该利用日本海外战略目前这一调整之际,加强与日本汽车产业的技术合作和经营合作,争取早日打造出中国能够站在世界市场上的一流品牌的汽车。

8、  认为,丰田汽的召回事件似乎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两周前,本田汽也加入到了召回汽的行列当中,因此,有分析认为丰田汽召回的另一面是美国易保果,你是否同意点呢?

答:外在的形式不能说是一个贸易保护主义的问题,但这个事件的结果会带来对美国汽车产业有利对日本汽车产业不利的后果,从这一点是看,也是美国打贸易战所想追求的目标。如果丰田汽车问题处理过头,比如封杀日本汽车在美国登陆等举动,那就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至少目前日本不少人士都认为美国在借题发挥,转嫁自己经济低迷的压力。中国国内甚至也有人认为,“狠整”日本的意图中也有想给中国施加无形压力的色彩。如果真是这样,我还是认为贸易保护主义对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

9、  你认为丰田召回是否会日美经贸关系乃至整个日美双关系面影响呢?

答:日本新任政府尽量在这件事上保持中立,甚至和美国政府一起敦促丰田积极回应这个问题。希望丰田事件能够尽快收场,以避免给已经“灾难深重”的日本经济更是带来“雪上加霜”的不良后果。值得注意的是,最近日本政府从韩国这几年成功的经验中受到启发正在借助低碳经济的新概念,调整他们的产业发展战略,而且把中心放在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的汽车产业上,殊不知在北美市场上会出现丰田风波,日本政府的内心对美国采取的这种方式的汽车行业“保卫战”肯定会产生极大的震动和不满。

10、  有认为,丰田汽事件是美国打日本制造的手段,而人民币汇问题则是美国用来应对中国制造的手段,你是否法,而丰田召回门对于未来的中美易关系又会有一些怎的启示呢?

答:我前面已经说过,从事后的结果上看,这确实给美国汽车业的再生赢得了时间和机会,但是,如果这是美国政府早已布置好的战略意图,那么,我想当这种意图被世人觉察到的时候,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主导地位会越来越黯淡,这也是他们不愿看到的后果。另外,最近人民币增值的呼声在不断高昂,而且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温。我想无论是奥巴马出于拉到政绩的意图,还是为了美国自身的利益,这种靠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强势”态度来打开一条美国经济复苏之道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损人利己的经济冲突最终结果是两败俱伤,损人又害己。所以,我一直认为,美国政府应该继续重视全球化的正面效应(自由贸易所固有的“取长补短”双赢结果),积极鼓励创新,加强监管和国际合作,争取早日在寻求世界经济未来新的增长模式中来继续确立美国自身不败的地位。否则,追求的目标和政策的重点搞反了,就会弄得世界经济都为此变得“鸡犬不宁”。

话题:



0

推荐

孙立坚

孙立坚

218篇文章 5年前更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创新基地常务副主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研究》匿名审稿人,比利时鲁汶大学应用经济系博士学位评审组成员、日本中央大学中国金融讲座教授,日本一桥大学国际共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