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防范“小概率”事件导致“大灾难”的对策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孙立坚

    东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从万丈海啸到不断严重的核污染,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人类抗衡自然的极限:尽管日本身处多地震板块,防震技术应该和经历了两次原子弹爆炸后所渐渐成熟的治愈白血病的技术一样,堪称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水平,但是,正是因为海内外之前一直有这样的共识,所以,今天海啸给日本东北部造成的巨大摧毁力和不断从福岛核电站传来的越来越严峻的核污染状况确实让大家一时间都产生了超出想象的惊恐状况和强烈的避险动机。

当然,我相信,只要核污染问题能得到有效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短期内担心日本制造业从此停滞不前,并因世界经济因国际分工格局被日本的退出所打破而造成的滞胀风险也会渐渐淡化,全球金融市场、大宗商品市场的剧烈震荡更会从已经全球化的日本各类大企业的业绩复苏中而得到大幅度的缓解。毕竟震中心的日本东北部的产业集中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以东京横滨为中心的京滨工业区、曾在1995年同样遭遇到大地震袭击的以神户大阪为中心的阪神工业区、以及以长崎福冈为代表的九州工业区相比,都不是在同一个数量级上。日本东北三县加在一起GDP的总规模是30万亿日元,占日本全国GDP6%,而当年阪神大地震区域的GDP总量已经达到70万亿日元!当时阪神工业区再现其复苏的景象只花了半年的时间,而全面恢复也只有两年的时间,大大缩短了市场悲观的预期下所做的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判断。

不可否认,这次日本东北部大地震最大的杀伤力不是地裂山塌本身,而是人们没有预料到的次生核污染和海啸的杀伤力,乃至到现在为止日本政府和相关技术部门都表现出无所适从的局面。如果说911事件和08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是意想不到的“人灾”所致,那么目前史无前例的东日本大地震和我们所经历的汶川大地震就是不可抗拒的“天灾”所为,无论是哪一种大事件,它们最大的特征都是小概率事件(罕见)和大灾难后果(悲惨)!而且,每一次针对大危机的管理方法上都暴露出人们按照事前早已设想好的应对方式(所谓“手册”方式)来自卫,而缺乏在管理突发性危机问题上的随机应变能力!今天若我们再不认识到应对小概率事件上问题的严重性,那么我们必然会在大灾难面前手足无措,就连本来所具备的应急能力也因内心惊恐万状而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导致次生灾难的危害大大超过了事件本身所造成的影响!由此带来的市场和社会上下过度的反应更会进一步恶化摆脱危机所需要的经济基础。

之所以会造成今天这样惨不忍睹的后果,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事前”我们对自己的危机管理能力“过度自信”和“事后”缺乏“打破常规”应对危机的勇气和果敢的行动!于是,就会出现所有的治理模式过于依赖历史事前所提供的“场景”,无论是防范“人祸”(比如,恐怖行为、滥用金融创新工具的行为、隐瞒可能引起重大灾害信息的行为等)的监管措施,还是应对“天灾”(地震海啸等)的模拟演习,都无法从根本上解除由于事发中所出现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现象所带来的事后对大灾难的机理误判或无知的严重后果。最终当灾难全面恶化和爆发后,才从惨痛的教训中渐渐去摸索应对措施,模拟这样的局面今后再现时所需要的应对方法,结果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没有相应的效益,反而在下一个表现形式不同的小概率事件中,又一次上演上述狼狈不堪的应对危机的慌乱局面。为此,基于最近这几次发生的意想不到的大危机的破坏力和应对危机能力的局限问题,我想也从“事前”和“事后”两方面的视角来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首先,除了重视“不能让历史重演”的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同性质事件再度发生时的管理能力之外,我们应该要百倍重视事发中提高相关“信息”质量和透明度的问题。而不能过于自信建立在历史数据基础上的防范措施和所拥有的先进的科学设备;要在当前可能具有杀伤力的“少数人物”的行为和“自然破坏”的变化面前,打破以往习惯思维模式去不断挖掘其新的危害特征。当然,对于小概率事件,人们往往会出于经济上收益与成本考虑(比如,化很大的财力和精力去对付罕见的灾难不值的偏见),或因“搭便车”可能性的存在(比如,若别人不重视我重视的话,即使厄运降临,那些没有准备的人,也能搭我的便车,甚至因为它们的进入导致抗风险的承受能力下降而让自己都无法摆脱危险)等因素而不被重视。于是,一旦大灾难发生,它所引起的社会破坏力就变的异常凶猛,始料不及。

所以,政府部门事前对信息的挖掘和披露以及建立在充分信息基础上的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各政府部门之间应该努力打破行政壁垒、保证能做到信息的共享!在这方面,我很担心日本社会中特殊的官僚经济体系会与阁僚体系产生行动上的不和谐!因为我们看到日本政界经常更换部长和首相,但是日本经济依然如故。这主要是靠着在政府各级执行部门的负责人的提拔是采取终身雇佣制,它们和大企业、大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而对上级“部委领导和中央领导”的指示却可以置之不理或消极对待,日本社会也在质疑因卷入政治献金问题而已失去信赖的菅直人首相究此次竟能发挥多少驾驭危机的能力?!

另外,为了做到在小概率事件面前胸有成竹,也需要国家与国家之间跨越民族利益冲突的壁垒来推动信息共享——衍生出去说,避免大灾难就需要更广泛、更深入的与民合作、与国合作的信息生产和信息披露的有效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首脑峰会今后更多的是应该探讨人类应对自然挑战和防止“人祸”问题上的智慧共享问题,而不是总在各自国家利益问题上过于斤斤计较。

总之,信息不充分的理由有各式各样,比如,受到科技进步程度约束,捕捉大事件的能力有限;当事人考虑自身利益隐藏信息(现在包括“东京电力”在内的日本核危机处理的相关部门,其信誉正在受到严重的挑战);甚至更加恶劣到有意上演一出大而不倒的道德风险的闹剧,让无辜的大众为信息的缺失来为这些少数人所抛弃的高风险埋单!还有就是因为与民合作和与国合作的机制不完善,把事前恐怖分子筹备袭击行动中所释放出来的各种零散而又宝贵的信息遗漏了。不管哪一种,只要打破自信所带来的满足感,不懈追求宝贵的信息,那么,小概率事件中的大危机所带来的直接危害和次生灾害所扩散的危机程度都会大大缓解。这次日本民众对地震本身的淡定心态和忍耐力精神以及对“东京电力”和日本政府面对次生灾害——核污染问题处理方式上的极大不满,都给我们上了一堂非常难能可贵的危机管理课程。

其次,事后需要打破常规思维模式的果敢行动力。邓小平有句名言: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虽然在应对大危机的时候做到只看重实效的理念很难在民主议会制的发达国家被轻易采纳,因为它所引起的后果有正反两方面:正面效果是能够迅速对症下药,而不是按照常规出牌所导致的延误救助的最后时机和社会混乱的后果。反面是打破了常规出牌的做法会引起普通纳税人暂时的担忧,如果事前信息不足而采取贸然行为,那么反而比采取保守行动所付出的政治代价更大(比如立刻就会遭到赶下台的压力),但是,大危机中随机应变的能力对减少大规模的损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日本国民在平时危机的训练中也建立在事前认为非常全面的危机手册上的话,那么,就更会加剧意想不到的冲击所带来的自信力丧失和政府应对危机能力瘫痪所导致的社会混乱局面。这次日本地震中,很多人是按照防震手册上的要求立刻就躲在平时训练所要求的桌子底下,却忽略了随之而来的大海啸所产生的毁灭性打击的巨大风险。

虽然,事后做出超常规性的应对措施在生理上可能就是一个突破极限的挑战,因为人们在重大灾难面前的惊慌程度往往会失去正常的反应能力,而且,平时按照手册训练的应急方法是大危机中人们最最依赖的“救命稻草”,但是,如果此时能够淡定心态,甚至逆向思维,那么,很可能结果就会完全两样。为此,最后,我想从这个角度,利用自己多年在日本学习和工作的经验,来谈一下这次东日本大地震可能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由于中国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国,而欧美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又是中国出口的主要市场,所以,日本的缺位会让外部市场判断中国的最终产品供应能力也受牵连,于是,世界最大制造基地的萎缩可能会短时间内打压大宗商品价格,甚至可能延长这一轮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源于日本的影响就会被韩国和欧洲制造商、乃至中国自己成长性企业的崛起所冲销。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中长期对世界的影响主要是来自于金融领域。短期内,关联保险公司股价的破位和后来可能发生的倒闭现象,会再次引起市场的恐慌。但是毕竟这一次保险市场的派生风险已经不再是 2008年前金融创新滥用的那个时代,保险市场的震荡不会波及到所有的金融行业!另外,由于日本低息政策的长期化(如果日本经济受地震影响持续恶化)和财政赤字的持续膨胀(如果日本经济靠日本民主党化大代价投入而得到了挽救),日元流动性的泛滥和日元的日益贬值,会给其他国家,尤其是对像包括中国在内的这种相对高利息和本币升值压力存在的新兴市场国家,可能造成持续的通胀、资产泡沫和货币升值的压力。

总之,今天最大的不确定性是我们对日本核电站最坏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由此带来的危害程度了解不足,而且,事后对可能波及中国社会的路径有哪些也研究不够,所以,今后在加快不断挖掘相关信息步伐的同时,还要考验我们社会上下在小概率事件面前,如何能够做到打破习惯思维,发挥齐心协力,随机应变的危机管理能力!

话题:



0

推荐

孙立坚

孙立坚

218篇文章 5年前更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创新基地常务副主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研究》匿名审稿人,比利时鲁汶大学应用经济系博士学位评审组成员、日本中央大学中国金融讲座教授,日本一桥大学国际共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文章